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DHL EXPRESS & SF EXPRESS WORLDWIDE SHIPPING

Free shipping on orders over 2000 twd (TW, HK,CN, MO)

Register and get $50 TWD credit & 10% off on first order

專訪媒體工作者 Noel 成為那座連結人事物的橋樑

Work In Process 工事中 Vol. 04

Photography by 連思博
Interview by Harry

專訪人介紹
李肇祥 Noel @noel.94

摩羯座,高雄人,從事時尚潮流媒體 6 年,什麼都會一點、什麼都懂一點的編輯。

NQ:最初如何進入編輯產業工作?

大學雖然就讀世新傳播管理,但從來沒想過會因此進入媒體業,高中時想當導演,大三因為熱愛看 NBA 被找去 OVERDOPE 寫運動相關文章,目前任職 HYPEBEAST,繼續在媒體圈打滾。我一直都是一個喜歡接收新知和樂意分享的人,最近有個習慣,睡前會翻翻以前自己的臉書回顧,看以前的自己發了什麼廢文,那時候什麼廢事都會發,回過頭看現在的自己,跟以前一樣喜歡分享,會讓我知道我仍走在對的人生方向,沒有被現實改變,只是更懂得成熟面對難題。

 

在媒體產業做久了,對各種新資訊多少會有點麻痺,尤其寫新聞類型的文章,主要目的是傳遞資訊而不是表達個人觀點,所以我平常會搜集自己感興趣的內容,嘗試建立自己的資料庫和想法,或者藉由跟不同產業的人交流,以獲得新的觀點。埋頭工作沒什麼不對,工作本來就是推動自己進步的一種方式,只是當工作時間越來越壓縮,久了會讓你養成一種處理事情的慣性,而非思考其他可能。做編輯,建立自己的觀點還是最重要的。
 

NQ:想請您分享目前的工作內容。

目前工作有點像平台的內容守門員,除了寫文章之外,也要分配文章給同事們寫,並在上班期間持續尋找題材報導。每個月也有固定的企劃要執行,包括專訪、拍攝等內容。我們不太會去介紹當前已經很熱門的題目,而是傾向去介紹酷的、前衛的、還沒這麼多人知道的人事物給讀者,像是一座橋樑,把很酷的兩端連接起來。也因為我了解平台的讀者關注哪些議題,所以在進行專訪時,常會從較具有討論度的議題出發,邀請受訪者提出想法,藉此讓讀者產生興趣點擊文章閱讀。

「媒體就像是一個人,分享自己的品味喜好,讓相近屬性的人按讚追蹤。」 —— Noel

NQ:從媒體的角度來看,對當前台灣的流行文化有什麼樣的觀察?

如要說最近的台灣品牌,會發現許多品牌發展的越來越成熟,或是更貼近國外品牌的玩法,像是 Prototyp 擅長使用形象視覺來吸引目光,也有其他品牌會使用「世界觀」或角色概念來經營自己的品牌宇宙,像是 Wisdom、Professor.E 都是我很喜歡的。

 

或許是年紀到了,慢慢會去追求過去比較少關注的事物,像是藝術和設計,多方涉略領域外的知識,廣泛搜集靈感,才能培養更多屬於自己的想法。我們之前做過一些年輕世代的訪談,發現他們覺得酷的事情已經跟我們不太一樣了,我們都會從討厭老人的階段變成老人,所以才更需要持開放態度看待年輕一輩。我不會從結果來下對錯的判斷,而是去了解想法的脈絡,並且保持尊重,我很享受這樣了解的過程,就像看老高的影片,或是 Rick and Morty,會從中獲得很多你從沒想過的觀點,用老高的話來說就是「腦洞大開、細思極恐」。

 

以服裝來說,日本人比較敢穿奇裝異服上街,但台灣至今還是不太容易,所以媒體才更需要關注這些和大眾不同的人,不去在意酸民文化,專注讓我們想介紹的事物成為話題、受到關注。不過有趣的是,很多時候你發現到很酷的事物,你是會私心不希望更多人知道的,當討論度變高之後,你反而又不想穿了。這是一個矛盾,但也是時尚推進的方式,當大家穿一樣的服裝時,設計師們就會想做不同的樣式,所以我覺得媒體的角色就是要持續關注這些小眾文化、介紹更多酷的事物,告訴大家做自己是很酷的,不用因為他人的三言兩語失去自己的獨特性。

NQ:就你的觀察,這兩年疫情對流行文化有什麼樣的影響?

 

我想疫情對我最大的影響,應該就是讓我接觸到塊根植物和養成聽 Podcast 的習慣。因為疫情,無論是隔離或者公司開始推行遠距工作,都讓我們有更長的時間待在家中,也因此開始想改變家裡的環境與風貌,雖然塊根長得很慢,但卻有一種陪伴的感覺,讓生活產生變化,也因此催生了植物品牌、聯名盆器等企劃,流行文化不單純只是侷限在服裝,而是一連串的生活方式。

 

Podcast 的部分,除了疫情讓我們開始關注新媒體之外,長期位居收聽排行榜前幾名的「台灣通勤第一品牌」(簡稱「台通」)認為,無線耳機的普及是另一個助力,人們不再受到耳機線的束縛,同時因為不用盯著螢幕觀看畫面,可以邊做事邊聽取知識內涵或者舒壓幹話,podcast 才能真正進入到我們每天有限的時間分配中。我自己現在沒有很多耐心看很長的文章或影片,但反而可以聽一個小時的 podcast,是一件很奇妙的閱聽習慣變化。

NQ:面對現代人的閱聽習慣,線上媒體有什麼樣的困境和機會嗎?

影響媒體最直接的關鍵就是流量,但同時網路媒體也受限於特定平台,例如Facebook、Instagram、Youtube,往往演算法一改,大家就哀鴻遍野。但如果媒體只服務流量,那麼產出的內容就會跟其他競品相似。我認為人們願意花時間關注特定媒體平台,成為忠實的讀者,說到底還是為了內容,媒體就像一個人,有屬於自己的品味、喜好,相似屬性的讀者,會為了獲得更多資訊而進一步追蹤。因此,維持媒體內容的水準、追求市場上的獨特性、不斷嘗試各種可能,並且與讀者培養良好的互動,媒體就比較有機會存活,甚至成為業界標竿。當然,做內容的回報是很少的,需要時間培養讀者,堅持品質也會讓工作的難度變高,這就需要維持健康的心態,持續耕耘,才能實現品質與流量間的正循環。

 

另外,打破線上線下的界線也是近年媒體努力突破的事。過去是實體紙本想轉型成線上,現在則是線上媒體開始舉辦實體活動,與讀者近距離接觸,以 Hypebeast 來說,近期就在紐約開設一整棟的 HBX 或是設立 Showroom 推廣新銳品牌,把我們的美學和資源更加貼近現實世界,讓我們的讀者們接觸到更多酷的事物。

「跳脫工作模式,重新看待資訊,建立屬於自己的視野。」—— Noel

NQ:什麼契機下參與 fizz laboratory 的創立?

同質性的工作做久了,總是會進入一陣疲乏期,雖然編輯的工作內容與我的興趣十分相符,但隨著時間,面對新事物的興奮感還是不比當初。因此該怎麼把對編輯的熱情延續下去,成為我想投資副業的主要目的,這個投資是想藉此認識更多朋友或是其他領域的東西,跳脫編輯去嘗試新的事物,為人生增添點歷練。

 

fizz 這個空間是由三個單位組成,包括植物品牌 0343(@0343_conservatory)、藝廊 Whimsy Works Gallery(@whimsyworks_),而位居兩者中間的 fizz,設置一個圓形的座位區域,除了提供對於餐飲的創意想法外,似乎更接近一個讓各種文化匯聚交流的場域,因此 fizz 就成了一個能讓人吃喝玩樂、看展及選購植物的複合式空間,近期加入水菸及不定期舉辦的 DJ 放歌活動。我目前扮演的角色,是能藉由個人的媒體資源進行場地推廣。 

NQ:想請您分享屬於你的休假日規劃和狀態

 

休假日對我來說就是洗滌心靈的時間,最近會開始看些心靈雞湯或有點哲學的文章(笑),其餘時間通常是打掃家裡、電動或是補充睡眠,最重要的還是給自己一點時間,重新消化一些平時儲存的文章資訊。

 

平常的工作習慣是當看到自己有興趣的文章時,會把文章存下來,等到放假時才找出來讀,希望藉此跳脫工作模式,重新看待這些資訊並要求自己要有反饋,建立自己議題關注的視野。這算是一直以來堅持做到的事,尤其身處在媒體業中,期望自己不會因為獲取太多資訊而迷失自己。

我很享受這個過程,本來自己就是個用工作推動生活的人,要說特別喜歡什麼也講不出來,但我喜歡新的事物,同時也會去閱讀過往的歷史,現在、過去、未來就是一個循環的進程。

最近開始把自己推出去,在工作以外的時間去跟人聊天,疫情期間曾經覺得都沒有機會跟人說話,因此快瘋掉。我自己很重視面對面的交流,可以從中了解個人觀點的差異,進而讓彼此積累更多想法。

著用單品

Credit list

Creative director_ @tai777717
Brand Manager_ @f_.bch
Photography_ @eggegg0503
Interview_ @keharry14
Special Thanks_ @fizz_laborator

 

nozzle quiz|與城市共存
 

Work In Process 專題,指加工中的半成品。邀請具創造力的藝術工作者,呈現創作發展過程中最自在的模樣。